新聞焦點:
‧美景氣觸底→高油價 將是美股向上的最大拌腳石
‧東協 中印經濟成長夥伴 (此則新聞必看!!)


消費股領漲 美景氣觸底
2008.05.10【蘋果日報╱王雲倩╱綜合外電報導】
 
儘管今年來包括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等知名經濟學家紛紛警告,美國經濟已陷入衰退,但近期市場反嗆聲浪明顯,愈來愈多市場分析師更舉出,福特汽車(Ford Motor)近4個月來大漲38%,威名百貨(Wal-Mart)同期上漲16.2%,大幅超越S&P 500指數同期漲幅6.7%,就是鐵證。
 
根據彭博統計,消費類股通常對景氣循環最敏感,近4個月S&P 500消費類股指數上漲7.1%,已發布第1季財報的成分股,平均獲利超越市場預期11.5%,是S&P 10大產業類股中表現最優異的族群。
 
退稅方案將刺激消費
投資機構Traxis Partners分析師指出,當前美國經濟情況與發展前景不如媒體報導的那麼悲觀,美國政府祭出的1170億美元(3.6兆元台幣)退稅方案,將有助於進一步提高消費支出。
 
美國國會2月已通過1680億美元(5.2兆元台幣)提振經濟方案,總計有1300萬家庭近幾月可收到退稅支票,個人平均退稅金額達600美元(1.8萬元台幣),每對夫妻可退1200美元(3.7萬元台幣),小孩可退300美元(9240元台幣)。
 
威爾斯(Wells)首席策略投資長保森說:「如果美國經濟已經陷入衰退,表示零售與消費領域陷入更大的困境,但為何消費類股股會領漲?這只有2個可能,一是此波反彈為迴光返照,一是美國經濟未陷入衰退,目前看來,後者可能性偏高。」
 
RiverSource投資管理市場策略師喬伊說:「近期美國經濟數據利多於利空,美國經濟已安然度過衰退危機,未來2季經濟發展可望更好。」
 
成效展現將比預期早
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拉齊爾(Edward Lazear)與財政部長鮑爾森(Henry Paulson)等美國官員近期都表達過,美國經濟樂觀論調。拉齊爾預期,提振經濟方案將能夠刺激第2季經濟成長,成效展現時間將比預期早。
 
不過,解決方案資產管理股票部聯合負責人艾文則相對保守,他表示,短期來看,S&P 500消費類股指數雖漲幅令人驚豔,但不建議投資人現在就買進或加碼,退稅方案能否擊退高油價、美國房價持續下滑衝擊還很難說。
 
======================下一則====================== 
 
油電喊漲 抗通膨股抬頭
2008.05.10〔自由時報/記者廖千瑩/台北報導〕
 
台股震盪,兩岸題材概念股最近也出現一波明顯回跌,現階段該怎麼投資?投信法人建議,漲多的三通概念股如航空股、觀光股等,回檔壓力大,建議暫時先觀望,至於520後油電價都漲,投資人不妨挑抗通膨概念股投資。
 
兩岸題材概念股最近出現明顯回跌,根據彭博資訊統計,兩岸題材概念股包括金融股、營建股、航運股、觀光股等, 從4月中旬高點回落以來,出現一波明顯修正。其中又以營建股修正幅度最大,半個多月來下跌10.55%;其他如金融股及觀光股等,也有超過6%的跌幅。
 
520新政府上任前,台股極可能維持量縮整理格局,類股輪動快速,此時該如何進行投資佈局?友邦台灣靈活配置股票基金經理人徐正達表示,「三通概念股先暫時觀望」,由於航空股、觀光股等,股價都已經漲高,回檔壓力大,且屆時能否三通還得兩邊配合,建議投資人先觀望為宜。
 
凱基投信股票投資部協理林肇基認為,近來各類股輪流表現,選股相對困難,不過520新政府上任後油電都會漲價,通膨壓力大,投資人不妨挑抗通膨概念股投資,例如資產股,或乾脆投資原物料類股,最近應該也有表現空間。
 
日盛投顧經理連偉勝則說,美國景氣方向開始往上走,若從景氣方向看來,未來電子股應相對更具投資機會。
 
======================下一則====================== 
 
美股攻堅路 高油價成最大障礙
2008.05.11【工商時報/劉聖芬/綜合外電報導】
 
美股三大指數上周周線皆收低,油價續創新高與經濟面的不確定性,將是本周美股攻堅路上的最大障礙。
 
上周五美股受到前一天收盤後保險巨人美國國際集團(AIG)公布巨額虧損的衝擊,一開盤即在金融股下殺下狂跌逾200點。
 
AIG第4季因次貸相關資產減損,出現高達53億美元的虧損,是該集團成立89年以來最差的季度業績,令投資人對這波信用危機仍有得拖的悲觀看法加重。
 
此項利空不但使AIG本身股價於上周五重挫近9%,並引發金融股跌勢,還拖累當天大盤,終場道瓊工業指數收低120.90點或0.94%,報12,745.88點;標準普爾500指數跌9.40點或0.67%,以1,388.28點收盤;那斯達克指數收盤價為2,445.52點,跌5.72點或0.23%。
 
總計上周道瓊指數下跌2.4%,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1.8%,那斯達克指數下跌1.3%。這三大指數上周相當接近其200日移動平均線這個反映多空力道的指標。
 
隨著美國企業相繼公布上季財報的動作進入尾聲,投資人將密切觀察經濟指標、匯率與原物料走勢的變化。
 
不過,Bell Curve Trading的首席市場策略師史特拉蘇羅指出,投資人可能比較傾向先把他們自美股3月低點以來的獲利了結,而不是等著看這些數據如何再來做動作。
 
本周將公布的經濟指標有美國4月零售銷售、消費者物價指數、與4月房屋開工率。
 
將在周三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最受投資人重視。該數據將顯示上漲的食品與燃料價格是否正逐漸影響到經濟並帶動其他商品價格走高。
 
根據路透的調查,經濟學家預測美國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揚0.3%,去除易波動之食品與能源價格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揚0.2%。
 
本周將有數家重量級零售業者公布財報,包括全球零售業龍沃爾瑪商店、連鎖百貨商梅西公司(Macy's)、J.C. Penny與Nordstrom。
 
======================下一則====================== 
 
東協 中印經濟成長夥伴
2008.05.11【經濟日報╱鍾俊元(作者是工研院IEK/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
 
過去幾年,亞太區域在中國「世界工廠」之生產製造優勢帶動下,其經濟發展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雖然偶有區域安全威脅影響,大致而言,亞太區域發展仍以「和平穩定」和「經濟發展」為主軸。
 
因此區域合作與經貿整合成為各國家施政推動的重心,而攸關安全之議題,例如:北韓核武、南海主權等議題,亞太區域國家莫不採以「對話」替代「對抗」策略;除此,簽訂自由貿易區也成為亞太區家重要之經貿議題,大陸、印度及東南亞諸國的生產資源、市場開放、區域戰略更是發展與整合的核心關鍵,亞太經濟情勢正改變,亞太地區新的成長結構正成形中。
 
在經濟發展上中國和印度有其相似性,二者均擁有大量價廉之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但中國以製造見長,已成為全球之製造工廠;印度則是以科技軟體的專業,成為世界服務外包業的巨人。
 
中國在生產技術方面長足領先印度,這要歸因於中國經濟改革比印度早了十年,這十年奠定了中國在經濟成長的基礎。印度引以為傲的是大量的高科技開發技術人才,依據世界經濟論壇統計,印度工程師名列全球第三,數量是中國的九倍之多,此外印度還享有語言優勢,英語是第二語言,英語人口約二億人;儘管如此,大陸吸引國外直接投資,近年來遠超過印度許多。
 
根據統計,在80年代印度平均年經濟成長5.6%,而大陸是9.3%;90年代到2003年,印度平均年經濟成長是5.8%,中國是9.7%。雖然,大陸經濟基礎領先印度,估計2003年至2012 年,大陸與印度年經濟成長率在亞太區域將超越主要國家,名列前茅;若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轄下之國際能源總署 於2007 年的研究報告,2005至~2030年中國與印度平均年經濟成長率將分別為7.5%、7.8%,可見中國與印度將是亞太區域長期成長的火車頭。
 
近年來亞太地區的區域經貿合作,最重要的發展是莫過於正如火如荼進行的東協自由貿易區。東協為加速推動東協自由貿易區,有其策略性與階段性,而六個國家 (泰、馬、印、菲、星、汶)早期簽署共同有效優惠關稅協定,該國家間90%貨品項目在2000年1月1日起關稅降為0%~5%,最晚也須在2010 年達成,其餘四個 (越、柬、寮、緬)會員國最晚2015年達成,未來東協十國將謀求政治、安全、軍事、運輸和觀光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另外,東協「十加三」、「十加一」(中國、日本、南韓及印度)情勢發展,中國大陸與東協已於2002年11月4日簽訂「東協-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並於2004年先行減免對東協進口產品的關稅,大陸與東協達成協議將在2010年以前與東協六國、2015年前與東協十國建立自由貿易區協定。
 
日本進程方面,日本早已分別與東協之印尼、新加坡、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及汶萊等六個會員國,個別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已於2008年4月與東協簽署包括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與經濟合作等廣泛領域的「自由貿易協定」,東協主要國家將在10年內廢除對日本家電、汽車等90%以上產品之關稅,日本則同意廢除對東協10國90%以上產品之關稅。
 
韓國進程方面,已於2006年8月、200年11月,分別與東協簽訂「貨品自由貿易協定」、「服務業自由貿易協定等,雙方期望2009年至少對80%的韓國與東協間貿易產品實行零關稅,對東協新成員則將賦予各種特別優惠措施,韓國預定於2008年正式簽訂「東協-韓國自由貿易協定」。
 
除此,印度與東協區域經濟整合腳步也未曾暫歇,2005年12 月雙方成立「東協-印度自由貿易區」促進會,近期正加速雙方貿易及投資關係、加強能源安全、防制禽流感、強化海嘯早期預警系統等談判,雙方希望在2011 年與2016年分兩波成立自由貿易區。
 
同處於亞洲且人口均超過10億人的大陸、印度,正以各自不同擅長追求富強、繁榮,尤其近年來中國和印度的發展,已經漸漸成為了亞太區域經濟成長的領頭羊,兩個國家的共同的特點是具有大量的人口與巨大的內需市場,而目前中國大幅之貿易順差與外匯存底,幾乎已經取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大國,中國市場的購買力數值幾乎達到日本的兩倍,未來印度內需市場亦將跟隨中國的腳步,可預見未來中印長期經濟成長將成為帶動亞太區域成長的動力引擎。
 
東協與中國、日本、南韓及印度自由貿易區簽訂後,將形成了一個擁有20億以上人口的龐大經濟體,依人口計算,將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按經濟規模,次於北美自貿區及歐盟,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由於中國、印度經濟長期成長,經濟崛起後期,隨著人民平均所得提高,將帶動內需消費市場興起,大陸、印度人口眾多,將由生產製造角色逐漸蛻變成主力消費市場;東協國家將挾豐沛生產資源、原物料與商品「零關稅」自由流通優勢,將成為未來亞太區域之生產基地,因此東協將扮支持大陸、印度經濟成長的橋樑角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ssica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