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亞洲內需股 
當紅
2008.04.03
【經濟日報記者李娟萍/台北報導】

美國次級風暴持續肆虐,美元跌跌不休,致使美國經濟狀況拉警報,人民的購買力大不如前。但新興市場的亞洲國家,卻由於財政寬裕,政府陸續釋出減稅、加薪等利多,使新興市場的內需收成股,成為最大的受惠族群。

在這波「還富於民」的風潮裡,最受矚目的是新加坡,除了退稅,也發放國民分紅約新台幣194億元,給21歲以上的公民,羨煞了亞洲其他國家。香港也隨即宣布了港幣400多億元的減稅、扶助低收入及弱勢社群和一次性回饋等政策。 
滙豐全球新富基金經理人蕭若梅指出,新加坡與香港的退稅、減稅,讓人民荷包豐富,也凸顯了這些政府稅收攀上高峰,據統計,亞洲的兩大金磚經濟體裡,印度的稅收自2004年以來已增加逾一倍,中國去年稅收也大幅成長31%。
 
除了星、港以外,印度、泰國等新興國家,也先後宣布減稅計畫,希望進一步拉升這些國家的內需市場。
以印度來說,個人所得稅率顯著下調,基本扣除額從11萬盧比,上調到15萬盧比,婦女和老人的基本扣除額,則分別從14.5萬盧比和19.5萬盧比,調升到18萬盧比和22.5萬盧比。 至於泰國,也在3月推出減稅方案。每戶的免稅年收入上限自10萬泰銖提升至1萬泰銖;小型或中型公司年營收不到120 萬泰銖者,未來三年也免除營業所得稅。

新興國家富有後,也有能力進一步擴大公共建設,帶動可觀的商機。摩根士丹利預估,29個新興國家在未來十年的基礎建設投資金額,將高達21.7兆美元,不僅為當地帶來經濟繁榮、也促進消費成長。
政府有錢減稅、做公共建設,企業則為員工加薪。根據翰威特諮詢公司2007年亞太地區薪資統計,各國調薪幅度以斯里蘭卡平均漲幅15.3%排名第一,二至五名分別為印度14.8%、越南10.3%、中國8.6%,菲律賓8.2%。 
蕭若梅表示,減稅與擴大公共投資,貨幣升值、經濟成長持續強勁等因素,讓新興國家人民對於整體經濟的展望,及未來收入的預期趨向樂觀,消費的品味與意願也愈來愈高,相關內需企業因而受惠最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ssica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